中新网上海新闻7月16日电(记者 陈静)医疗健康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是以创新为主导,突破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记者16日获悉,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健康工程与医疗新质生产力》将在2024上海书展推出,创新提出大健康工程学科体系构想。
编著者之一——王韬是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上海领军人才,首届“国之名医”;曾担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上海市中西医协同引导项目负责人。
据悉,当下,实现医疗健康领域从“治疗”向“预防”的根本性转变,是人口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数据显示,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升,已经由2012年的8.8%上升到2023年的29.7%。
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让老百姓“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不生大病”,以较少的经济成本获得较好的健康效果,是医疗健康事业追求的远景目标。
一方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2023年中国医疗卫生机构全年总诊疗人次数由85.2亿人次上升至95.6亿人次,同比增长12.2%,中国居民疾病负担仍在加重。其中,慢性病已成为危害中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表明,居民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86.6%,所耗费的医疗费用以年均20%—30%速度增长。
另一方面,造成慢性病的主要原因是群众的预防意识薄弱,健康素养有待提高,不良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普遍存在,这就需要转变重治疗、轻预防的卫生健康服务方式,引导群众树立预防观念和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健康素养和生活方式,控制并降低慢性病发生率。同时,发动更多的医务工作者投入预防、保健、康复和科普工作,推动以健康促进为核心的医疗卫生行业评价体系改革。
在专家们看来,要从“全生命期”视角,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健康产业发展中的深化应用和智能化升级。面向医疗、医药、保健、养老、咨询、娱乐、金融等全健康领域的信息服务、智能制造、产品研发、智慧生活场景应用、大健康教育与培训将成为医疗健康领域未来产业的赛道。
医疗健康领域的生产力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应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形成全新的大健康工程体系对发展医疗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大健康工程正是符合医疗卫生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重要探索,理应成为医疗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这是对传统医疗的传承与突破,是将医疗医药产业全面提升为大健康产业的加速器和助燃剂,是实现“大卫生、大健康”的内在驱动力。
建设大健康工程体系,首先是传统的医疗医药行业要进一步升级迭代,主动拓宽视野,勇于在更加开放、多元和创新的轨道上深耕细作。通过加深国际协作、丰富创新生态、扩展融资路径等策略,构筑支撑国产创新药品、器械、设备等持续成长的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转变视野,中西医结合,从以治病为主的医疗医药产业拓展到面向全过程人民健康的大健康产业。不仅包括药品、医疗器械、中药材、医用材料、保健食品、健康用品、体育器械等在内的健康制造业,还包含休闲娱乐、健康管理、智慧养老、康复护理、科学健身、营养保健、健康检测、健康咨询、保险理财等在内的健康服务业,从而形成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生活。
在此过程中,要打造更为完善和高效的研发及产业化支持系统,激励跨学科、跨界别的合作与创新,解决大健康领域的工程技术研发、产业生态构建、管理模式创新、工程人才培养、社会文化传播、标准规范制订等问题,加速大健康领域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其中,大健康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尤其关键,要充分把握科技、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利用健康大数据、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有效推动新服务模式、新合作业态、新发展动能的产生与应用,促进医疗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质的飞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