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2024深圳设计周正式启幕。4月30日14:00,为期两周的“宜居韧性,智敬未来丨2024深圳公共建筑成果展”也随之拉开帷幕。
公共建筑是城市的象征,记录着城市的文化和历史的记忆,其价值远远超越了功能性和实用性。它们承载着人们的共同体验与情感共鸣,也见证着城市的兴衰和传承,为代际更迭的城市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4月30号17:30,本次展览邀请到数位城市研究学者、建筑师、媒体人等,参与本次“何以走进公共建筑?——公共建筑的初心与使命”展览开幕式论坛,从视角共同探讨深圳公共建筑的前世今生及其未来图景。届时,建筑档案平台将同步直播此次精彩对谈。
5月1日,展览开幕次日,将由市建筑工务署工程设计管理中心总建筑师和策展人等专业人士线上线下同步带领大家领略教育、医疗、文体、水务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杰出公共建筑,详细解读本次展览。
在国家“双碳”目标和“数字政府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部署下,公共建筑正积极致力于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环境。2024深圳公共建筑成果展以“宜居韧性,智敬未来”为主题,通过教育、医疗、文体、水务等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建筑案例,呈现深圳公共建筑在人文关怀、海绵城市建设、数字化智能建造以及绿色低碳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努力和成就,激发人们对未来和谐生活的想象和期待。
一座座公共建筑共同绘就一幅蓬勃向上、曼妙美好的城市生活画卷,让我们一起漫游公共建筑成果展,感受建筑空间的温度和底蕴,参与到城市发展的脉动之中,共同书写“宜居、韧性、智慧和可持续”生活的深圳答案。
教育建筑不仅是知识的孵化器,也是激发思维活力和培育创新精神的关键场所,它们在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浪潮中承载着深远的人文使命。
在教育板块中,将通过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深汕校区、深圳中学高中园、南山区百校焕新行动等案例,综合展示教育建筑设计在创新性、功能性、环境融合、文化传承以及绿色低碳等多个方面的考量,阐释如何塑造一个健康、舒适、韧性和具有可持续性的学习环境,进而营造出富有博雅教育底蕴和文化氛围的理想空间。
秉承这一理念,我们城市中的每一座医院、康复中心等都是一艘抵御风浪的船只,旨在保障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与安宁。
在医疗板块中,将通过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一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改扩建工程二期、南方科技大学附属医院(校本部)、深圳市第二儿童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宝安医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深圳市大鹏新区人民医院等案例,全面展现深圳在营造温馨医疗空间、打造智慧医疗标杆、增强城市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彰显人文关怀方面的医疗建筑典范。
在文体板块中,将通过深圳歌剧院、深圳书城湾区城、深圳自然博物馆、国际演艺中心、深圳金融文化中心、深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深圳科技馆(新馆)、深圳美术馆(新馆)·深圳图书馆北馆、深圳市文化馆新馆、百姓书房等案例,展示一系列舒适、智慧、绿色的城市文化新地标,立体呈现文化与体育建筑的精彩,彰显深圳致力成为全球区域文化中心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
城市水务工程不仅构成了城市生活的基石,更是保障居民用水安全、推动经济繁荣、维护生态平衡和提高城市韧性水平的关键力量。
在水务及其他板块中,将展示全国首座实现5G无线技术全覆盖的全地下水质净化厂——洪湖水质净化厂,增强城市防洪能力和促进海岸线生态恢复的深圳市东部海堤重建工程(三期),集行洪、生态、景观、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大空港新城区截流河综合治理工程, 生态人文结合的“绿洲综合体”深圳环水集团固戍水质净化厂二期项目,打造了“河道 + 产业 + 城市”综合治理开发样板的茅洲河碧道试点段,使自然之趣逐渐回归至市民生活的大沙河生态长廊景观工程,树立了都市碧道典范的新洲红树碧道等案例,不仅彰显水务工程在城市发展中提升水资源管理与供应保障水平、应急响应与灾后恢复水平,助力海绵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多重价值,也是对未来可持续城市水务工程建设管理的有力探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深圳作为国内较早开展城市设计探索的城市,率先建立了完整的城市设计制度体系,使城市设计在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引领城市高水平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奖项陈列部分,展示了市建筑工务署成立22年来所获得的国内外重要奖项,如鲁班奖、詹天佑奖等。这些奖项集中体现了市建筑工务署多年来坚持改革创新,创造一流,打造精品,推动政府工程高质量发展所取得的代表性成绩。
城市由人民建立,最终又还之于人民。心手相连,共绘未来,这是我们对未来城市生活的共同愿景,在这个愿景中,每个人都是创造者,每双手都能筑造梦想。我们期待每一位参观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参与到未来城市的构建中来,在“共绘未来”互动区中,欢迎每个人前来写下心中的宝贵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