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协同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支撑,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力打造生态绿地泰安样板。
1.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着力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改善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2.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立市,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对经济发展的优化促进作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坚持发挥优势,彰显特色。结合绿色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推动二三产业融合、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信息化与城市化融合,建立健全生产服务体系。统筹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将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决策全过程。
4.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坚持修山、治污、增绿、整地、扩湿并举,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大力提升泰山区域的生态屏障功能,切实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国家重要交通干线运行安全和中华文化永续发展,努力将泰山区域打造成“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湖美”的生命共同体。
5.坚持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实施要素协同、区域协同、减污降碳协同。坚持底线思维,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健全完善环境风险防控机制,有效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全力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到2025年年末,国土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水平全面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山水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建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泰安样板。到2035年,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泰安建设基本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显著提高;空气质量根本改善,水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水生态恢复取得明显成效,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体恢复,基本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健全高效,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1.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农业投入与用地结构更加合理,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形成。
2.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空气质量稳步提升,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生态功能得到初步恢复,重污染天气、省控以上劣V类断面、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3.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稳步提升。泰山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4.环境安全有效保障。土壤安全利用水平巩固提升,固体废物与化学物质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持续加强,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5.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监管能力短板加快补齐,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加快形成。
(一)深化“四减四增”,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全面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将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化牵引作用,实施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推动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布局,构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国土开发保护格局。实施“东拓、西兴、南展、北控、中优”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加快形成泰城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优化功能布局,着力构建“两山相映、一河镶嵌”的城市发展格局。
(2)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机制。构建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核心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快“三线一单”落地实施。推动污染物排放和生态环境质量目标的联动管理,强化“三线一单”成果在生态、水、大气、土壤等要素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对以泰山、东平湖为核心的生态空间区域实施优先保护。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照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确保生态功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生态保护红线以外的生态空间原则上按照限制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根据主导生态功能定位实施分类管控,以保护为主,严格限制区域开发强度。
(3)塑造多功能生态空间。以功能多样性理念推进生态空间分区管控,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社会和谐等多样化功能。在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保护过程中,注重使其兼具休闲、旅游、科普、文化等多种功能。
(1)坚决淘汰落后动能。严格落实《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加快推动“淘汰类”生产工艺和产品退出。精准聚焦钢铁、煤电、水泥、煤炭、化工等重点行业,加快淘汰低效落后动能。开展重点行业淘汰退出落后产能和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专项行动,严格执行环保、质量、技术、能耗、安全等标准,依法依规倒逼落后产能加速退出,为新产能发展腾出空间。
(2)严把准入关口。严守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和产能总量控制刚性要求。实施“四上四压”,坚持“上新压旧”“上大压小”“上高压低”“上整压散”。“两高”项目确有必要建设的,须严格落实产能、煤耗、能耗、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五个减量替代”要求,新建或改扩建项目要减量替代,已建项目要减量运行。依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对钢铁、煤电、水泥、平板玻璃、氮肥、铁合金等重点行业严格执行产能置换规定,确保产能总量只减不增。原则上不再审批新增煤矿项目。严禁新增水泥熟料、粉磨产能。
(3)提高产业绿色综合竞争力。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开展绿色制造试点示范,推动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提升全市绿色制造整体水平。以电力、热力、建材、化工、钢铁等产业为重点,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系列工程,推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智能管理系统、热泵应用技术等节能技术改造,推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模式,促进企业从局部、单体节能向全流程、系统节能转变。坚持清洁利用化石能源与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并举,加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步伐,统筹推进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和非化石能源应用。在电力、钢铁、建材等领域实施减污降碳行动。积极引导和鼓励同类企业向专业化特色产业园区集中,构建产业集群、骨干企业、重点项目梯次发展格局,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高端化工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建筑业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园区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等。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园区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鼓励创建国家和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对获得国家和省级命名的生态工业园区予以政策支持。到2025年年底,生态工业园区力争达到工业园区总数的50%以上。
(4)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依法在重点行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支持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各县(市、区)政府应根据国家清洁生产推行规划、有关行业专项清洁生产推行规划,按照本辖区节约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减少重点污染物排放的要求,确定清洁生产的重点项目,制定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规划并组织落实。引导社会资金,支持清洁生产重点项目。加强项目建设和产品设计阶段的清洁生产。新(改、扩)建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应分析论证原辅料使用、资源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厂内外运输方式以及污染物产生与处置等,对使用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进行说明,相关情况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鼓励企业在产品和包装物设计时充分考虑其在生命周期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优先选择无毒、无害、易于降解或者便于回收利用的方案。农业生产者应当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和饲料添加剂,改进种植和养殖技术,实现农产品的优质、无害和农业生产废物的资源化。鼓励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采用节能、节水和其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技术和设备,减少或者不使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消费品。建筑工程应当采用节能、节水等有利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建筑设计方案、建筑和装修材料、建筑构配件及设备。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应当采用有利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和防止污染的勘查、开采方法和工艺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5)壮大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巩固提高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成果,加快形成较为完善的光伏太阳能产业链条,积极开发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高附加值产品,培育制氢、储氢、运氢、用氢于一体的氢能产业链,打造国家级储能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燃气发电,加快发展节能环保装备、节能环保服务产业,将我市打造为省内重要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基地。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保管家、环境医院、环境综合治理托管服务等模式。实施“358”工程,建设生态环保产业示范园区。
(1)构建绿色高效的能源保障体系。统筹推进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和非化石能源规模发展,加快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全面提升能源开发转化和利用效率,加强新能源开发利用,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优化煤电结构,配合做好陇电入鲁项目,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强化油气保障,拓展天然气消费市场、实施电能替代工程、开展成品油质量升级专项行动,规划建设盐穴储能储气工程;扩大省级LNG储备基地规模,加快省级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和新泰市液化天然气项目建设。强化新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建设泰安二期抽水蓄能电站,推进太阳能、氢能、地热能等无碳能源的开发应用,推动采煤塌陷地农光互补基地、液态阳光氢能源产业基地建设。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持续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规模。
(2)压减煤炭消费总量。严格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制定煤炭消费压减年度计划,完成省分解下达的总量下降控制目标。严格落实新上耗煤项目审批、核准、备案制度,鼓励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替代煤炭消费。不断压减燃煤机组装机总规模,禁止新增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对新建35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要严格执行煤炭减量替法。新建生物质锅炉不得掺烧煤炭、重油、渣油等化石燃料。加快煤电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步。